“一带一路”倡议

  • 中国-安哥拉合作二十年:历程、特点与成效(2004—2024)

    陈家磊;

    2003年中国和安哥拉签署框架协议之后,中国进出口银行于2004年起向安方提供了第一笔20亿美元的贷款,全部用于其国内基础建设。贷款偿还以安哥拉出产的石油来支付。得益于中国的金融“造血”支持,安哥拉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安哥拉已经成为中国在非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文章将2004—2024年的中安合作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快速起步阶段(2004—2008)、深化拓展阶段(2008—2018)以及转型升级阶段(2018—2024),进而指出中安合作的特点,包括动态调整合作模式、注重民生项目建设、创新债务管理机制以及积极融入国际治理。中安合作持续巩固两国政治互信,深化和拓展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为南南合作提供了典范,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拓宽了中非合作空间。

    2025年08期 No.078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18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区域创新发展

  • 数智化赋能下革命老区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机制研究

    刘欢;刘进;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湖南省炎陵县为例,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灰色关联分析,构建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解析两者的交互关系与协同路径。研究发现,2017—2023年,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耦合协调度从严重失调(D=0.100)跃升至优质协调(D=0.995),但存在“数字孤岛”、城乡数字基建失衡、生态治理数字化渗透不足等问题;旅游消费、基础设施等领域协同效应显著,而城乡交通承载力与生态保护动态适配性仍有待增强。基于此,文章提出,应通过强化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利用、推动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均衡布局、构建跨部门数据共享与协同治理平台、建立动态政策适配与多方参与机制,以进一步加强革命老区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性。

    2025年08期 No.078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2K]
    [下载次数:108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专利视角的中国西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研究

    张逸超;丁贺;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型企业和地方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是满足区域创新发展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专利视角,研究了中国西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动态和趋势,对四川省新型研发机构的分布特点、特色领域、专利申请趋势、专利布局状况、专利质量、技术合作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横向对比四川省内新型研发机构,发现西部地区创新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区域发展失衡,创新资源过度集中;专利质量分化显著,成果转化效能不足;技术合作深度不足,协同创新机制待完善;产业布局同质化,前沿领域储备不均衡。基于此,文章对西部新型研发机构提出了发展建议:构建“一核多极”创新网络,推动全域协同发展;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完善成果转化生态;深化产学研用协同,打造创新联合体;优化产业技术布局,培育前沿增长极。

    2025年08期 No.078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28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乡村振兴背景下清远市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建设调查与研究——以英德红茶产业为例

    高美荷;

    物流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对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振兴起到关键作用。清远市作为广东省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核心布局城市,通过重点培育五大百亿农业产业,探索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清远方案”。文章以清远市英德红茶产业为例,基于对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开展的田野调查,了解清远市英德红茶产业发展现状,厘清当地物流体系建设现存问题,并提出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等举措,以促进清远市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助推清远市由“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

    2025年08期 No.078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47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以乌鲁木齐市典型地区为例的小学教育用地空间配置对居民通勤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分析

    刘慧聪;陈前利;徐腾;刘润香;

    文章以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为个案,探讨小学教育用地的空间配置对居民通勤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通过沙依巴克区小学教育用地兴趣点(POI),获取乌鲁木齐市教育用地空间分布数据,结合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获取居民日常通勤距离等数据,使用系数法计算乌鲁木齐市居民通勤碳排放量,以探究教育用地空间配置与居民通勤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小学教育用地的配置集中,部分教育用地服务范围过大,而另一部分教育用地服务范围小;第二,通勤者出行时交通工具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碳排放量;第三,教育用地的空间配置与通勤碳排放呈“U”形曲线关系。因此,文章提出,可以通过实现城市小学教育用地空间配置与城镇住宅用地的合理性与可达性,助力城市低碳发展。

    2025年08期 No.078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12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网红经济背景下兰州市文旅融合发展的问题及创新路径选择

    王蕊婷;徐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时代的网红效应已经辐射到旅游市场。在网络媒介的驱动下,旅游吸引物已经从传统的景观吸引物转向注意力资源争夺的流量吸引物。兰州依托黄河文化,借网红经济之力跃升为旅游热点城市之一,网红景点、美食文化、夜间经济、乡村旅游等多点开花,文旅融合与宣传创新成效显著。然而,兰州市文旅融合发展中仍存在文化挖掘不足、网红培育进度缓慢、虚假宣传、经营模式单一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相应的对策,包括深度解码黄河文化、科技赋能游客体验、大力培育文旅网红、创新文旅经营模式等,以构建政府、市场、居民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兰州市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一带一路”文旅黄金节点和旅游集散中心。

    2025年08期 No.078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7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科技与产业

  • 新质生产力水平对我国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研究

    王志恒;

    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先进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实现我国企业数智化转型的重要抓手。文章以2015—202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旨在分析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对其成长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对企业成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文章在此基础上进行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分析,确保回归结果的可利用性。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企业成长的促进效果更显著。

    2025年08期 No.078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下载次数:68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技术创新需求平台供应链直播服务策略选择研究

    宫子龙;

    直播带货是技术创新带来的新型商业场景,是新质生产力在交换、消费领域颠覆性改造和提升传统商业模式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平台供应链在销售模式和营销手段上面临的决策问题,建立了包含转售和代售两种销售模式及不引入直播、制造商引入直播和电商平台引入直播的带货模型,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在理论上推导各种情况下供应链成员在不同销售模式中的均衡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制造商有动力引入直播服务以获得直接控制直播服务的权力,制造商引入直播,将会提供比电商平台水平更高的直播服务;当制造商采用转售模式或者代售模式时,电商平台均可在制造商引入直播时获得最高利润;当制造商采用转售模式时,随着消费者观看直播成本的增加,平台供应链成员更倾向于由制造商引入直播服务。

    2025年08期 No.078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12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R-LEC-PDCA”模式的煤矿安全管理闭环化机制研究

    安启启;

    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是预防事故发生,而事故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因素,需要在安全管理实践中对这些诱因展开分析。同时,在安全管理过程中,需要对辨识出的风险实施分级管控。文章在PDCA循环的基础上加入原因分析及风险分析,构建了“R-LEC-PDCA”煤矿安全管理模式。此外,文章通过考虑煤矿行业特性,结合相关统计情况,对风险评估量化标准进行适当修正,利用案例分析该模式的应用步骤及注意事项,以期为煤矿企业创建科学有效、闭环化的安全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No.078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2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CRIME理论的传统能源企业碳数据异常行为研究——以鄂尔多斯某公司燃煤检测报告篡改案为例

    余翔;

    文章基于CRIME理论框架,以鄂尔多斯某公司燃煤检测报告篡改案为例,系统分析传统能源企业碳数据造假机理。研究发现,企业决策层与第三方机构通过篡改检测参数、伪造样本等技术手段合谋造假,其核心动因源于“低风险—高收益”的激励扭曲——虚降200万吨碳排放可节省亿元成本,而万元级罚款形同虚设。监管体系存在企业内控失效、第三方独立性缺失与政府技术能力不足的三重割裂,导致造假行为隐蔽化、协同化。基于此,文章提出压实主体责任与伦理约束、技术反制与流程标准化、构建多元协同监督网络等综合治理路径,加强CRIME理论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为解决碳市场“技术合法化造假”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025年08期 No.078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26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大数据的企业产线用电预测

    刘雪花;

    文章聚焦能源管理智能化,以某制造企业产线为研究对象,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用电预测模型。通过分析企业产线用电的时序特征与影响因素,采集多维度用电相关数据,构建了包括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RIMA)、XGBoost及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等多种预测模型,并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_(AE))、均方误差(M_(S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_(APE))及决定系数(R~2)等指标进行了性能评估与对比。实证结果显示,LSTM模型在准确率与鲁棒性方面表现最优,能够有效捕捉非线性规律,满足企业在高峰负荷调度与节能降耗方面的实际需求。

    2025年08期 No.078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1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成果转移转化

  • 从专利视角看纳米发电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周冉冉;

    作为一种新型的能量转换技术,纳米发电机能够将周围环境中的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并为小型电子设备供电,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传统电池替代技术。根据发电原理的差异,纳米发电机可分为压电式、摩擦式、热释电、复合型等类型。将两种及以上发电原理混合形成的复合型纳米发电机能够利用更多形式的能量,成为重要研究方向。文章通过分析纳米发电机的全球专利申请,梳理了国内外专利申请态势、主要申请人以及重点技术分支的发展现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相关创新主体进行布局专利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No.078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49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电池机械结构专利的检索路径探讨

    刘娟娟;王小兰;

    电池机械结构领域的发明专利主要涉及电池非活性部件的结构零件或制造方法,该领域的案件检索面临着权利要求技术特征多、关键词扩展困难、分类号上位、跨领域检索噪声大等问题。文章基于该领域的申请特点和检索难点,结合实际审查案例,从语义基准、关键词、分类号、跨领域检索、检索平台选择等多个角度展开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检索优化策略。实践表明,根据不同的案件特点,灵活地将以上检索策略单独或者组合使用,能够快速命中对比文件,提高检索效率。

    2025年08期 No.078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24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无磷阻垢缓蚀剂WL-5007A在大型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应用

    周国平;

    随着国家对环保产业的重视和投入,以及社会对水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废水处理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传统的阻垢剂通常含有磷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态平衡。因此,使用无磷阻垢剂已成为工业水处理领域的必然趋势。文章对无磷阻垢缓蚀剂WL-5007A在浙能某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WL-5007A展现出卓越的阻垢及缓蚀效果,能够有效防止凝汽器及管道结垢和腐蚀,满足循环水浓缩6倍条件下的运行条件。该药剂无磷,排水达标,环境友好,社会效益显著优于常规药剂。

    2025年08期 No.078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23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复杂生态网络动力学建模方法

    侯天芳;

    生态系统功能依赖多层级交互维持,生态网络以图结构表达种间关系与耦合机制,其动态行为体现非线性、异质性与时变性特征。文章构建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复杂生态网络动力学建模方法,涵盖异构节点编码、动态边权生成与环境因子嵌入,提出结构与时间解耦的注意力机制与多任务优化策略。文章结合红海—沙漠生态交错区样区监测数据,构建时序图结构,量化评估模型在状态预测、边权拟合与预警响应等任务中的表现,验证所提方法在生态智能感知中的可行性与扩展能力。

    2025年08期 No.078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47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不同热处理条件下花岗岩拉伸破坏特征演化规律研究

    胡跃飞;崔博强;吴凡;亢圆瑞;

    研究不同温度和冷却速率作用下花岗岩力学性质的演化规律,对于准确评估火灾后建筑物安全性以及干热岩井筒稳定性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开展巴西劈裂试验并对加载过程进行声学信号监测,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和不同冷却方式下花岗岩拉伸破坏特征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和冷却方式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花岗岩的抗拉强度(σt);在同样热处理温度下,温度对花岗岩σt的劣化程度大于冷却方式对花岗岩σt的劣化程度;当温度为20~400℃时花岗岩试样发生脆性破坏,当温度达600℃时花岗岩试样发生塑性破坏。

    2025年08期 No.078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16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掺配RAP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的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

    王成斌;李自齐;

    文章基于沥青路面回收料(RAP)的物理力学性能测试和筛分试验结果,设计了不同RAP掺量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探索了RAP掺量对混合料压实特性、力学性能和收缩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RAP掺量增加会导致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和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呈下降趋势;同时,RAP的加入能显著改善混合料的抗干缩性能。工程实践表明,在普通国道公路养护工程中应用掺配RAP的水稳碎石基层,经检测其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证实了该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适用性和推广价值。

    2025年08期 No.078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11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一种高泥高硅难选萤石矿选矿技术研究

    胡艳华;张军辉;肖双粟;单秀玲;刘友;

    针对高硅高泥难选萤石矿生产中萤石精矿品位低、回收率不足的行业难题,文章开展了优化选矿指标的试验研究。试验选用碳酸钠作为p H调整剂、酸化水玻璃作为脉石抑制剂、LY-10作为捕收剂,并采用“一粗三扫六精-精一中矿再磨”的浮选工艺流程。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最终获得了Ca F_2品位为97.10%、回收率为82.27%的浮选指标,萤石精矿质量达到酸级一级品标准,实现了高硅高泥难选萤石矿的高效回收。研究成果可为同类难选萤石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2025年08期 No.078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21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虚拟现实技术在大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遇真宫为例

    唐贤;谭佳佳;

    在技术创新持续突破媒介表达边界下,影视媒体作为文化遗产传播的关键载体,面临传播层面的结构性矛盾。如何打破传播瓶颈、提升文化遗产传播效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虚拟现实(VR)大空间这一新兴媒介为研究切入点,以取湖北省武当山遇真宫为例,基于可供性理论与第一人称视角的设计理念,通过优化用户体验,显著增强文化传播的记忆留存效果并提升感知深度,充分展现VR大空间媒介在优秀文化遗产传播领域的独特价值与应用潜力。

    2025年08期 No.078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41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GISIS数据库的海上通道安全风险研究

    沈宇婷;

    全球化进程和“一带一路”建设使海上通道在国际贸易和能源运输中的地位愈发突出,其安全保障尤为关键。文章基于全球综合航运信息系统(GISIS)数据库,系统梳理了2020—2024年海上通道安全风险事件,构建了风险故障树模型,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风险因素。研究发现,海上通道安全风险呈现显著的层级差异与领域交织特征。文章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了构建多领域协同防控体系、创新多领域风险评估模式和加强多领域安全人才培养等措施,旨在为完善海上通道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构建大安全格局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No.078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下载次数:17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科技与教育

  •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江苏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范征宇;高成瑨;

    建设技能型社会是国家全面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江苏职业教育肩负为社会持续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文章立足于国家相关政策导向与区域发展实际,系统梳理技能型社会建设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间的互动逻辑,分析江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目标导向,提出构建面向产业链协同的“专业群+产业群”共育体系、打造贯通职业发展周期的“技能跃迁”支持机制、推进制度协同优化的“教育—企业—政策”三元共治机制的实践路径,以期为优化区域职教体系、服务技能型社会战略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No.078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22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教科研一体化协同育人的新时代公安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张颖;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科研一体化有助于推进公安法学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公安法治人才。文章基于教科研一体化的内涵及理论基础,从需求导向、实践驱动、协同育人、知识转化等维度探讨了其对公安法学教育的赋能效应,并以15所警察院校为样本,剖析当前公安法学教育在特色融合度、科研转化力、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陕西警察学院为例,系统总结其教科研一体化实践经验,从“五个坚持”维度(坚持需求锚定、坚持双师双能、坚持科技赋能、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协同共生),提炼出教科研一体化驱动公安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实现公安法学教育领域的教科研融合育人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2025年08期 No.078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2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虚拟仿真技术在高职护理实训中的应用研究

    李亚男;安冉;连坤娜;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和应急能力,促进实用型人才培养,近年来,国家政策大力支持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以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虚拟仿真技术能打破时空限制,通过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技术创造出逼真的虚拟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操作环境和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主要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搭配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法,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开展教学。然而,在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中,存在技术不成熟、成本高,教师教学能力经验不足、观念保守,学生融入困难、学习积极性不足等问题。文章指出,为了充分发挥虚拟仿真技术优势,提升高职护理实训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必须在技术上加强研发、降低成本,在教学上强化教师培训、完善评价体系、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生适应引导、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2025年08期 No.078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69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以学前教育领域为例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路径

    朱伟婷;孙锦瑞;王晓军;宋佩华;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幼儿园理应注重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目前,幼儿园教师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面临一些问题:校园管理智能化建设有待完善、智能化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育科研智能化应用能力有待增强等。基于此,文章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完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技术与教育需求的契合度,加强教师数字素养与科研能力的培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等。文章认为,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探索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师专业成长新路径,有助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数字化转型。

    2025年08期 No.078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214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虚拟仿真的电子数据现场勘查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秦志红;

    近年来,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更新迅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实训技能培养成为重要内容。虚拟仿真技术的创新应用,有助于提升公安技术类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教学质量。文章以电子数据现场勘查实验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构建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总体框架、分层结构及多维评价体系;并在教学实践层面,通过设置采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实验组与依托传统实验环境的对照组进行教学效果对照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参与虚拟仿真电子数据现场勘查实验教学的学生,其知识理解深度、技能掌握精度及综合应用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由此证明,该实验教学系统能够从知识内化、技能培养、素质提升等维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实验教学创新发展提供兼具理论创新性与实践指导性的范式参考。

    2025年08期 No.078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2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课程设置与实证分析

    王潇雅;

    文章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效果,选取某高校同专业大一年级的两个班级学生分别作为对照组(传统线下教学)和实验组(数字化教学),并通过问卷调查回收106份有效问卷。从心理测试得分、学生满意度、教学有效性等维度展开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授课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的测试得分均有所提升,但实验组各维度得分提升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其中,“幸福感”提高了8.51分,“感恩生命”提高了5.75分;同时,实验组学生对数字化课程持“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态度的累计占比均超过90%,且实验组学生反馈教学“比较有效”的频数均高于对照组,特别是在“压力应对”维度,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出6.1%。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课程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2025年08期 No.078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34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科技与法律

  • 区块链技术在遗产继承中的应用及法律问题研究

    李超逸;杨田甜;

    在数字化浪潮中,遗产继承领域面临诸多变革与挑战。区块链技术凭借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及智能合约自动化执行等独特优势,有望重塑遗产继承流程,提升遗产继承流程整体效率与公信力。文章从区块链技术原理及遗产继承现状出发,介绍了目前区块链技术在遗产继承中的应用类型,发现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遗产继承仍存在法律合规性风险、隐私泄露与技术风险、责任难以划分等法律问题。基于此,文章从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技术保障与监管、制定责任承担规则与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遗产继承中得到合法、安全、高效应用,完善数字时代遗产继承法律体系。

    2025年08期 No.078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34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主权、分级分类与数据跨境:法律规制的法理逻辑与路径

    刘天虎;

    全球数据跨境流动引发了国家间对于数据作为信息、知识,甚至是安全和权力的竞争。数据主权与数据跨境流动之间的矛盾本质源于法律价值冲突。数据主权与数据流动性的矛盾,体现的是秩序与自由的张力;数据主权与数据要素价值化的矛盾,可归结为安全与效率的对立;数据主权主义与数字乌托邦主义的分歧,则是安全与效率价值冲突复杂性的进一步深化。文章将数据划分为低、中、高3个风险等级,以实现差异化管理的制度逻辑。文章指出,对于高风险数据,应强调秩序价值优先导向,优先维护数据主权,对数据存储与基础设施加强主权管控;对于中风险数据,则追求安全和效率的平衡,基于数据安全与效率相统一的体系建立国际合作制度;对于低风险数据,应当立足于数据经济发展权,建立开放数据制度以促进数据共享和经济发展。

    2025年08期 No.078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165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新时代背景下专利保护质量提升现状与对策

    郝桂丽;宋洪达;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文章基于专利保护质量的现状,通过分析专利申请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差距、审查与评估机制的不足、专利侵权问题及技术转化的瓶颈,提出了一系列提升专利保护质量的对策,包括增强审查流程的透明性与公正性、引入系统化的评估指标、优化专利质量评估标准、加大对专利技术的市场化支持力度及建立高效的专利纠纷解决机制。文章研究成果可为提升专利保护质量、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No.078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37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法律规制视域下“大数据杀熟”的治理困境与路径探索

    欧祚好;岳书光;

    “大数据杀熟”的本质是商家在利用消费者的信任和信息不对称套取超额利益。这种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背离了公平诚信的价值原则,也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大数据杀熟”具有手段技术性、定价差异性、决策机制不透明性的特点。“大数据杀熟”面临现行法规不完善、违法行为认定困难、监管机构难以突破算法黑箱、消费者维权成本较高且举证困难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违法行为构成要件、提升监管机构科技化水平、多维度保障消费者维权等措施,从而达到对“大数据杀熟”的全链条法律规制闭环,切实维护数字经济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2025年08期 No.078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93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生成式AI在侦查讯问笔录自动化生成中的风险与法律规制

    张钊;张静茹;石杜利;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司法系统正积极探索使用生成式AI为司法赋能,显著提升了办案效率,尤其是在侦查讯问笔录的自动化生成中展现了巨大潜力。然而,该技术的引入在提升司法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带来数据安全、内容真实性、程序异化等方面的风险。对此,文章结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提出相应的法律规制路径,包括完善数据合规框架、强化内容真实性保障、明确程序与责任规则、构建伦理审查与行业自律机制,以期为技术应用与司法公正的平衡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No.078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39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认定:从“人因主导”到“技术可归责性”的范式转型

    雍凯雯;李慧;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加速迭代,传统的以“人因主导”的交通事故侵权责任认定体系面临严峻挑战,现行立法因其滞后性难以有效应对自动驾驶场景下责任主体复杂化、归责原则适用困境等问题。文章从“技术可归责性”视角,通过剖析我国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认定的痛点和难点,提出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边界,明晰生产者与使用者的责任层级,引入“技术可归责性”原则重构归责原则,完善自动驾驶汽车技术标准体系,并配套风险分散机制等建议,以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025年08期 No.078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174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